创造商机 让梦想今日成真

2024年02月18日

专访叶颂文:香港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和设计模式可向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国家推广
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断深化,各国重视“碳中和”和“碳达峰”并提出相应目标,绿色科技的合作也成为了新趋势。香港特区政府已宣布会争取在 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,并在《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》中明确提出净零发电、节能绿建、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的四大策略助力减少碳排放。

在本次香港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有关“一带一路”绿色科技的专题分组论坛上,叶颂文环保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叶颂文作为演讲嘉宾之一,和多位业内人士探讨绿色科技在低碳过渡中的重要性,以及不同行业中的绿色和气候科技应用案例等话题。

叶颂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,经过近25年的发展,香港在绿色建筑的体制,包括绿色建筑环评标准,以及建筑设计的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,这些知识和实践可以带到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国家的项目中,给予它们专业的指导。

叶颂文是一位以社区为中心、可持续设计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,曾获得202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荣誉勋章、2018年澳中校友艺术与创意产业奖和201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。作为绿色建筑设计专家,叶颂文不仅拥有香港大学、昆士兰科技大学、剑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包括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在内的专业学位,同时他还是获得香港注册建筑师、香港建筑师学会、香港城市设计学会、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(LEED)、健康建筑(WELL)等多个认证的可持续专业人员。

香港环保建筑的最新实践和行业前景是怎么样的?香港在环保和低碳建筑方面有什么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案例?在这些方面,和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有怎样的合作空间?

围绕上述问题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香港第八届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期间对叶颂文进行了专访。

《21世纪》:目前绿色和低碳建筑方面在香港的最新实践情况如何?香港环保建筑的行业前景现在是怎么样的?

叶颂文:要迈向碳中和,就建筑行业而言,要建造一些可以减少碳排放的建筑。建筑行业在香港所占的碳排放超过了六成,主要来自营运,以及在建造过程,包括建造时的物料所产生的碳排放。

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建造一些健康建筑。这里有两大原因:一是人口老龄化。在香港,再过几年,可能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超过60岁,我们要思考建筑如何让长者住得更舒适

另一方面就是都市人的生活特性,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建筑物中。现在跟以前不同,我们追求的那种生活叫作active living(积极生活),希望让大家可以住得更健康。所以我们要在建筑设计上要满足这点。

第三个导向是自然建筑,尤其是在城市化与自然的结合上。现在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,城市内的发展已经饱和,要将建筑推向到城市周边的环境,需要让建筑结合城乡的设计。人和大自然之间要学会如何共融共存,这个导向也是需要提倡的。

最后一个导向是应变建筑,例如前段时间的水灾,降雨量很大,我们的城市是否有足够的柔韧性,可以降低水灾对城市的影响?比如像香港一样,虽然发生了很严重的水灾,但可能过几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秩序。更重要的是,除了商业区和住宅区,更要关注低收入、居住环境不理想地方的建筑柔韧性。

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很努力地推动碳中和。在几年前,香港就制定了《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》,其中提出,香港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。香港特区政府新建的建筑物,一定要获得环保建筑认证,至少达到第二高标准。同时,香港特区政府既有建筑的能源消耗每年都要实现递减,以减少碳排放。

而推动私人市场走向 “碳中和”,我认为要以鼓励和激励两方面推动。如果新建造的建筑是能够绿色减排的,就应该奖励豁免楼面面积。在用电的减排上,应该在能源标签和条例上收紧标准,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果。

我们推动环保建筑的发展其实已经有25年了,在1990年左右,就已经有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了,到现在已经有超过3000个成功注册的绿色建筑。我们进行过评估,这3000多个绿色建筑一年可以节约近1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。

所以,现在已经有绿色减排的体制,要如何可以继续推广下去呢?甚至再往前一步看,设计是环保的,那应用是否也可以环保呢?这都是一些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。

《21世纪》:香港在环保和低碳建筑方面有什么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案例?在这些方面,和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有怎样的合作空间?

叶颂文:香港在基础建设方面较为成熟,我们无论是在建造过程、协调、项目管理方面,水平都是首屈一指的。如果是在绿色建筑这一板块,主要有两个方面:第一就是标准设立。就像我刚才所说的,我们推动绿色建筑的这25年以来,有建立关于绿色建筑的体制。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绿色建筑评估基制“绿建环评”的平台,在中东不同的国家进行应用和改变。

我认为,环保的基准是一定要因地制宜的,不同的地方气候不同、文化不同,需要有适当的调整。因为建筑设计也推动着人的生活,可能不同的文化会导致有所差异。

第二就是建筑设计的模式,如何可以利用更多的天然光和自然风?如何能减少能耗?在建筑方面,我们会有一些模型和经验,我们可以做一些初期的可行性研究,帮助中东地区根据它们的气候,建造一些适合当地的低碳建筑,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、自然风等,甚至是可以融合可再生能源到建筑设计上,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经验的。

到最后,我觉得在可持续发展或者是环境设施方面,其实香港做得相对较好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包含两方面,一方面就是废物处理。我们现在产生的废物,除了堆放到堆填区外,要如何实现把它转废为能?其实香港已经有好几个案例了,例如O·PARK(有机资源回收中心),将厨余垃圾,拿去进行燃烧,也可以产电。

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在香港建造多层式的禽畜农场,其实这个也参考了很多内地的案例,就是一个养猪、养鸡的垂直农场。香港其实也有渔农业的,它未来的发展如何呢?我们如何实现环保化、智能化,以及迈向“零碳”呢?在这个垂直的农场里,就可以应用这些新科技实现这些目标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中,这些技术运用无论是对于废物处理,或者是食物的生产,都有帮助。这些技术和实践运用,我们都有相应的案例,可以将经验带到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国家中,参与它们的项目,给予专业的服务意见。

《21世纪》:环保建筑专业议会和香港绿色建筑议会这类的专业机构,在推动本地的环保绿色建筑发展的角色是什么?香港推动本地的绿色低碳发展,你觉得政府、资本和民间三方面应如何协同?

叶颂文:我觉得绿色建筑议会这类团体是十分重要。其实我们常说环保建筑这一范畴,是有别于其它的建筑专业的,因为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自己是一个环保建筑专家。

我们在绿色建筑议会中,我们有工程师、规划师、测量师、园景建筑师、承建商、发展商。这是不同界别背景的人集合在一起,甚至也需要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,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。所以在议会当中,可以引进不同的业界和背景的人,一起就绿色建筑这一议题,从设计、建造、营运等方面发挥作用。

香港特区政府也是很看重我们这些议会,因为我们有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推动项目落地。政府在推这些政策前会咨询我们,在推进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。换个角度,如果我们在营运当中出现了问题,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话,我们也可以反映给政府,所以在双方沟通这方面也是做得相当不错的。

商界有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概念。现在的上市公司,每年的年报都要报告碳排放,即ESG Report(ESG报告),甚至现在更重要的,还要说明它们的Climate Risk(气候风险)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。这些都引导了一些大型的机构,或者一些上市公司会更加重视环境,那环保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
我自己做环保建筑,不仅是要设计一个环保建筑,而是要设计一个可以提供环保生活的建筑。建筑是死物,我可以设计非常环保的建筑,但是里面使用的人不环保是没有意义的。

我总是开玩笑,我可以做到自然通风,可以在建筑里装一些有一级能源标签的节能空调,但是如果住在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不环保,每天开空调吃火锅,开着空调盖棉被,那么我做的一切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
所以,建筑只是赋予人环保生活的可能,我们也要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,尤其是在节能方面,或例如在废物回收方面,其实是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完成的。建筑只是一个硬件,软件的驱动更加重要。